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 >
【报资讯】新闻CT|上过央视的瘫痪女孩求助:没法去医院打免疫球蛋白,想找护士上门做PICC埋管
来源:周到上海     时间:2023-03-12 15:08:02

“每个月要连续5天输液免疫球蛋白,社区医院说不给打外面的药,现在想做PICC埋管一劳永逸……”3月6日,住在崇明区向化镇的90后女孩向晨曦(网名)通过新闻晨报“周到帮办”平台求助称,她因患有“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全身超80%瘫痪,离不开呼吸机和吸痰机,出门就医实在是不便,希望寻找能上门进行埋管的医护人员。

记者了解到,向晨曦虽然行动不便,但依靠尚能活动的手指,捏出了200多个黏土人物,还创办网络学院教授黏土技巧,在网络上小有名气,还被央视新闻报道过。她此前一直在无锡居住,去年下半年才来到上海,人生地不熟,只能通过“周到帮办”平台求助。


(资料图)

▲上过央视的瘫痪女孩想做PICC埋管

瘫痪女孩的紧急求助

向晨曦说话的声音总是忽大忽小,伴随着一阵阵的气流声,“因为我是借助呼吸机的力量说话,气流小了,我声音就小,气流大的时候,声音就大。”

1992年,向晨曦出生在湖北,从小跟随父母到江苏无锡生活。7岁时,她被诊断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这两年经过权威专家诊断,确诊为“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这两种病的症状差不多,会逐渐瘫痪,严重的话会影响到内脏。比如我现在不仅需要坐轮椅,而且已经影响到呼吸的肌肉,离不开呼吸机和吸痰机,家里还装了环境消毒机,因为怕气切后感染。”

重新诊断出的“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虽然是难治的罕见病,但并非是绝症,这让向晨曦一家人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目前的治疗方案是,先通过打免疫球蛋白,看看能不能提高免疫力,把呼吸机拿掉。如果我的免疫力能够提高到一定水平,可以承受住特效药的激素了,再通过特效药来治疗。”

▲向晨曦的医疗诊断证明书

去年10月,向晨曦从此前常住的江苏省无锡市到上海市崇明区向化镇投奔男友,可是很快,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了面前。“现在我一个月要连续5天输免疫球蛋白,但是我现在出门很成问题。”

向晨曦的妈妈,51岁的田阿姨对女儿出门这件事很有发言权:“找车得找能装下轮椅的、有大车厢的面包车,还要携带吸痰机和呼吸机。孩子如果不依靠家里的这些特制的桌椅,坐在轮椅上就会东倒西歪,所以出门就医特别不方便。”

更尴尬的是,在崇明,向晨曦住的地方在2楼,上下楼也是个问题。镇子又比较偏僻,不好叫车,即便是叫到车,到稍微好点的医院也得一个多小时。

向晨曦说,一开始,家人咨询社区医院是否能上门输液,“社区医院说只能输他们医院开的药,我们免疫球蛋白是自己买的,他们没法给我输液。”而尴尬的是,免疫球蛋白一般只有二甲以上的部分医院才买得到,“所以这个方法我们没走通。”

后来,向晨曦男友的妈妈又通过私人关系,找到一个私人诊所的老医生,希望能上门帮忙输液,

前几天医生上门来尝试扎针,结果我血管太细了,医生扎了三次都没扎进去,说打不了就走了。”

思来想去,向晨曦决定狠狠心做PICC埋管,“PICC埋管是个微创手术,埋管后打药只要两根管子连接一下,很简单,自己在家就可以操作了。现在就想找能上门做PICC埋管的医护人员,费用我们可以自己承担。”

>

▲男友照顾向晨曦

和疾病斗争的二十余年

瘫痪是一点一点来的。

最开始只是一点点没力气,到六年级就感觉上楼梯有点困难,到了初三,就只能蹲着了,完全站不起来。”

等到高二,她只能因病辍学,“那个时候还没钱买轮椅,就在网上找网络兼职,工作了两三年,攒了3000多块钱,才买了第一个电动轮椅。”

那时,向晨曦的症状远不如现在那么严重,电动轮椅让她时隔几年,终于得以偶尔自己走出家门,看看外面的世界。

网络则是向晨曦接触外界的主要窗口,她不仅靠网络兼职、攒钱,还培养了直播、手工等各种各样的爱好。

2016年左右,向晨曦接触到了手工黏土制作,深感兴趣,于是看着网上的帖子自学,“那时视频自媒体都不太发达,我就在微博上看所看的人家的照片,看谁做得好,就照着图片上的样子自己摸索。”

等到2022年,向晨曦通过尚能活动的手指,已经制作出了200多个黏土人物,不仅开了自己的网店,还创办了网络学院教授黏土制作,学生人数已达数百人,在网络上小有名气的她还接受了央视新闻的采访。

然而于她而言,即使是在引以为傲的黏土制作这件事上,她也不得不面对生理条件带来的无奈:“虽然我经验越来越多,但手越来越没力气了,现在手腕几乎都离不开桌面。”

所以,我还是想如果有条件的话,能否先解决打免疫球蛋白的问题。”

▲向晨曦和她的粘土作品

向华镇:已和女孩取得联系

日前,记者向崇明区向华镇政府反映了向晨曦的情况。向华镇政府工作人员表示,此前不知道这一情况,镇政府非常重视,将立即派人和女孩取得联系。

3月7日,向晨曦告诉记者,向华镇政府前后已有三名工作过人员和自己联系,“他们说,打免疫球蛋白这个事毕竟马虎不得,他们将咨询社区医院和相关专业人士,尽快给我答复。”

3月10日上午,向晨曦向记者反馈称,已有镇政府工作人员和该镇社区医院的医护人员上门查看过情况,

他们看了以后觉得不能操作。”

“最开始来上海,我就是去这边崇明新华分院想挂免疫球蛋白,他们有药,住院都办好了,去病房的时候医护告诉我医院环境太差,感染风险比家里高多了得不偿失。”向晨曦说,她听医生的话到处打听,发现有人在家里挂这个药,于是自己找渠道买了6万元的免疫球蛋白,“好不容易买到药回家了,现在到处挂不了,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还是希望继续找能上门PICC埋管的机构。”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