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3两会访谈录
本报北京3月11日讯(记者胡茜茹龚萍汪瑞林)加强科学教育,对于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前,如何利用好各方面资源开展中小学科学教育?如何充分发挥科学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今天,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曹晓风和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教育部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导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王殿军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访谈录”融媒体访谈直播间,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近年来,科学教育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曹晓风看来,青少年想要成长为科学家,不仅要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还需要有创造力,即具备独立思考、提出新的研究方法、挖掘深层次问题的能力,而好奇心与创造力这两种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加以培养。
目前,小学开设了科学课程,中学开设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课程。王殿军表示,这些课程涉及各方面的科学知识,但不能把学科教育和科学教育混为一谈。科学教育是综合的,需要通过跨学科的、多学科融合交叉的、探究性的课程学习去实现。他认为,要强化实践教学,中小学应该加强实验室建设,多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探究性科学研究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学会自己发现知识、发现原理,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何让科学界资源更好地为科学教育服务?曹晓风对此提出了4点建议:一是中科院各个研究所要多举办各种科普日、开放日活动;二是可以吸收有兴趣、学有余力的中学生参加科学主题夏令营活动;三是让一些学有余力的中学生到研究所的实验室做一些简单科研;四是鼓励更多科学家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拉近科学家与青少年的距离。
对于解决科学教育的师资短板问题,王殿军结合清华附中的实践经验给出了“应急”策略:学校在缺乏专业科学教师的情况下,可以让不同学科的教师组建综合项目小组,共同完成科学教学指导任务,还可以聘请一些科学家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进校园指导。曹晓风和王殿军一致认为,从长远发展来看,应该加大力度培养具有跨学科视野和能力的科学教育专业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3年03月12日第3版
上一篇:环球时讯:华闻集团:人工智能尚未普遍应用于公司主要业务板块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