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 >
兴农记2023⑦|“订单种植”加持,胶州蹚出富“薯”路
来源:观海新闻     时间:2023-07-31 11:18:16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李竹音 史玉辰 尹亚炜 刘琴


(资料图)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31日讯 6月底至7月中旬的胶州,阳光炽热。每天,匡兆强都会与十余名工人一起将一两百吨的新鲜马铃薯装入一辆辆挂车,再目送着它们驶向全国各地,而这已是他与马铃薯结缘的第十个年头。胶州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是省内重要的马铃薯产区。2010年,“胶西马铃薯”注册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当地马铃薯的销路越来越宽。近年来,胶州不断拉长马铃薯优势产业,推广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生产,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和产业化经营。通过“订单种植”模式,更是让农户吃下了“定心丸”,为助农增收再添“薯”光。

精细化管理迎“薯”光,日产上百吨销往全国

不少人认识匡兆强都始于“胶白大王”的名号,殊不知他种的马铃薯也相当抢手。“一到丰收季,像这样承重35吨的大挂车,每天至少要装3辆,多的时候能装6辆。”匡兆强的丰硕家庭农场种有500余亩马铃薯,总产量约为1700至1800吨,主要销往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等地的大型商超和批发市场。“我们这的土豆不仅外形好看,而且瓤黄、淀粉含量高,来考察过的外地客商都很认可。这么多年来,不仅积累了很多老客户,还有客户帮忙介绍客户的。”他笑着说。

种于初春,收于盛夏。从事马铃薯种植十年来,匡兆强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系列种植管理经验,“在不同的生长阶段,马铃薯所需要的肥料也各不相同,比如幼苗期要追施氮肥,到了后期生长期就要施用适量的钾肥,从而提高营养含量、提升品质。”在优良品种选择方面,匡兆强也经历了多轮尝试,最终选定了颜值、品质、产量兼具的“希森6号”。

7月中下旬,在马铃薯采收告一段落之后,匡兆强便会开启为期一个月的休耕养地模式,待到8月末再种植胶州大白菜,“一年到头,我就围着这两种菜在这忙活,最忙的时候一天就能睡四五个小时,但都抵不过收获的喜悦。”

深耕40余年,“胶西马铃薯”上榜“国字号”

马铃薯作为胶州市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常年种植面积达12万亩,年产量40万吨。其中,胶西镇发展尤为突出,这里被誉为“山东省马铃薯第一镇”。自上世纪80年代初,胶西镇便开始种植马铃薯,在90年代中期已发展为规模化和品种化种植。21世纪初,为了增创优势、突出特色,胶西镇党委、政府把蔬菜产业,特别是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确定为强镇富民、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主导产业来抓,制订了《胶西镇“一村一品”发展规划》。2010年,“胶西马铃薯”不仅被评为青岛市名特优农产品,更是注册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据了解,“胶西马铃薯”每年产量达数十万吨,出口量约占青岛马铃薯出口总量的80%以上。同时,内销马铃薯也成为市民餐桌上的美食。为保障马铃薯丰产丰收,胶西街道采用“订单种植”的模式提前为马铃薯对接销路,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直接到地头里采购,彻底解决了马铃薯“有人种,无人收”的问题,为农户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胶西街道不断深耕马铃薯特色产业,积极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建基地、提技术、育主体、促营销等方式,推进马铃薯产业提档升级。

开展繁育良种,产学研用结合赋能高质量发展

作为农业产业链的最上游和最前端,种业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胶州市通过与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加强马铃薯种薯培育,实现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引导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自去年起,胶州市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开展马铃薯繁育工作,到2024年这里将繁育出几万棵优良品种的马铃薯种薯,供应胶州市场,让广大种植户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近年来,胶州市农业农村局积极搭建种业发展交流平台,加强与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推动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推进建设高标准育种研发平台,提升马铃薯产业竞争力。下一步还将进一步发挥种业产业优势,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农民思想,产业活力,助推乡村振兴。(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刘琴/文 尹亚炜/图)

责任编辑:王凤一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